“经日漫谈”第四期“盲盒经济背后的经济学密码”活动结束

发布者:蒋信炜发布时间:2023-12-15浏览次数:17

 “经日漫谈”第四期“盲盒经济背后的经济学密码”活动结束

 121日,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日漫谈”栏目第四季第四期活动在崇文楼447开展,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盲盒经济背后的经济学密码”,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老师何畏,以及参与讨论的同学包琴、潘镯、朱静欣和刘书瑜。本次活动由朱曦东主持。

活动开始,主持人先让大家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朱曦东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到盲盒经济,朱曦东给大家播放了一段视频。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了解到具体产品和款式的玩具盒子,它具有随机属性。而它之所以备受年轻人欢迎,除了自身具有神秘感、收藏价值、社交属性等特点外,消费的转型升级、有效的营销手段、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压力和焦虑等都是盲盒经济迎来热潮的原因。

接着,大家开始分享自己的盲盒经历。朱曦东拿出了自己最近购买的镜头盲盒,他表示这个盲盒并没有开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一次并不愉快的盲盒体验。朱静欣说自己喜欢追星,接触到的盲盒就是购买专辑时附赠的小卡,它和盲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她表示:有时候为了抽到喜欢的小卡,会不惜代价的买好几张专辑。

包琴表示自己没有购买过盲盒,但她根据盲盒的理念,向身边的好朋友收集好物,给自己做了一个专属盲盒。潘镯对盲盒经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很多人购买盲盒时怀着一种以小博大的侥幸心理,并不是真的想购买某样东西,有些甚至是出于赚钱的目的。

刘书瑜表示自己对盲盒不是很感兴趣,身边的朋友购买盲盒会很迫切的想知道里面是什么,这也说明了盲盒经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地猎奇心理。何畏老师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盲盒经历,他提到:以前的游戏皮肤都是直接购买,而现在则需要抽取,这其实也是一种向盲盒经济的转变。

针对盲盒经济,何畏表示很难用经济学的概念去定义它,最原始的经济学研究的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而盲盒不涉及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如果对某种商品有需求,可以直接购买商品而不是购买盲盒。除此之外,何畏对盲盒形式进行了介绍,盲盒分为双盲和单盲。所谓双盲就是商家和消费者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价值多少,这种盲盒形式起源于欧美的盲箱购买这种盲盒类似于一种投机行为。所谓单盲,就是消费者不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而商家知道盒子里有什么。

何畏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让大家对两个盲盒做出选择。第一个盲盒有50%的几率开到100块钱,第二个盲盒有20%的概率开到80块钱,有80%的概率开到42.5块钱,两个盲盒定价都是50块钱。现场选两种盲盒的同学都有,大家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理由。何畏解释到,两个盲盒的期望都是一样的,而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是因为两个盲盒的风险不同,不同的人会选择承担的不同的风险。对于期望一样而选择风险小的投资态度称为风险厌恶型,对于价格、期望相同两种选择皆可的称为风险中性型,对于期望一样而选择风险大的称为风险偏好型。

说到风险,朱曦东认为买盲盒其实算一种变相的赌博行为,那盲盒经济存在什么消极影响呢?何畏解释道: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来看,盲盒经济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激发了大家的消费欲望,从而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从个人的视角来看,不管是将它定位为投资还是赌博,买盲盒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偶尔购买可以释放压力、愉悦身心,过度沉迷则有害无益。

本期“经日漫谈”为大家揭开了盲盒经济背后的经济学密码,希望大家正确认识道盲盒经济,同时学以致用,克制好自己的消费情绪和购买欲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审:蒋信炜

二审:王忠於

三审:胡环宇